查看原文
其他

一百多天过去了,教我如何不想她……

师德办 教育时报 2019-06-24

点击标题下「教育时报」可快速关注


10月30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中共信阳市委主办的李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出席报告会并讲话,副省长霍金花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郑邦山主持。


赵素萍、霍金花接见报告团成员


赵素萍指出,李芳同志始终把对党的忠诚融入到教育事业中,用生命兑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用行动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我们纪念和学习李芳同志,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她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眷恋坚守和对学生、家人的仁爱之心。


赵素萍、霍金花共同为河南省师德建设研究中心揭牌


赵素萍强调,兴国必先强师。长期以来,全省广大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群体。比如,扎根深山17年,既当老师、又当厨师的张玉滚;比如,为了给学生盖教室,拖着残疾身躯、四处借债的王生英;比如,将智力障碍孩子当作亲生孩子对待、特殊教育一干就是27年的刘文婷,等等。正是有了千万万万像李芳同志那样执着教书育人、淡泊世俗名利的辛勤园丁,才为河南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为中原更加出彩的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报告会上,李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生前同事赵艳,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中心校学生、李芳的学生彭婧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芳的老师熊可书,李芳的女儿代雨辰,信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淑君,分别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芳同志的感人事迹,阐述了李芳同志不忘初心、潜心育人、敬业奉献、舍生忘我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


精彩的报告、感人的事迹,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更有感动的泪水


报告摘要

大爱无疆铸师魂

报告人:赵艳

李芳是学校出了名的“热心肠”“好大姐”。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意拜她为师,她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平时她和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班上的学生:谁的作业没有以前好了,谁需要特别辅导了,谁的进步大了,谁的成绩有起伏了,谁的爸妈出去打工了,谁的爷爷奶奶需要沟通了……


对年轻的同事李芳不但工作上主动传帮带,生活上更是热心帮助。在董家河镇教师公寓楼里,住了40老师,李芳在自己宿舍冰箱和电视,从家里带来水果、饺子和肉类食品,一到周末,就把钥匙交给这些家在外地的同事,让她们自己的宿舍做饭、看电视,改善生活,感受到家的温馨。


2017年寒假前,信阳突降暴雪,几位家在外的年轻老师不能赶回家,李芳就把自己的棉袄全部了过来,送给回不了家的老师御寒,这些年轻同事感动地说:李芳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很暖心。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事发的那个下午我值班,当她得知我生病了,就一直关心地问我累不累,要照顾好自己。可我却怎么也想不到,短短一个小时后,这一句、这一面却成了永别!


那个令人痛心的下午,一向胆小的李芳用自己的生命护佑了学生的平安。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一种怎样的力量!我想,正是她为师为母的爱心至此,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至此。29年的为师之路,29年的坚守付出,29年的博爱无私,在那一刻迸发出夺目的光辉!她用柔弱的身躯,用牺牲自我的选择,书写了师者的大爱无疆,给我们上了最为震撼的、最后一课。


(报告人系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李芳老师生前的同事。本文系报告摘编。)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报告人:彭婧祎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李芳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那时我借住在亲戚家,和李老师住的很近,每当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我就会去找李老师,她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的生活,指导我的学习。她常叮嘱我,刚吃完饭的时候不要立即跑步,喝水的杯子要经常洗一洗。夏天烈日中,她把我护在伞下。冬天路上雪滑,她牵着我的手走进校园……


六年级时,我参加讲故事比赛,李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她一直安慰我、鼓励我,给我指出问题,纠正毛病。她的鼓励给了我无比的自信和勇气,我成功地通过了学校的选拔,被推选到区里参加比赛。备赛期间,李老师每天中午都用休息时间,一遍一遍地听我讲诵,一句一句地给我纠正,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非常认真严谨。


因为经验不足,我的一些动作和表达常常不到位,李老师不厌其烦、反复为我指导示范。看到她因为我那么辛苦,我心中便生出了一丝想放弃的念头。细心的李老师发现后,温和地对我说:“婧祎,你已经很棒了。别紧张,放松些,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听到老师的这些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最终,我获得了浉河区讲故事比赛的一等奖。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我会永远记住李芳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做一个像李老师一样有爱心的人。长大之后,做一个和李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报告人系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中心校八年级学生、李芳老师生前教过的学生。本文系报告摘编。)


那是青春吐芳华

报告人:熊可书

6月13日下午,惊闻李芳为保护学生献出宝贵生命的噩耗,我异常悲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情不自禁地找出保存了30年的李芳当年的成绩册,发到了朋友圈,含泪写下几句话:当年优秀的学生,今天伟大的老师,英雄李芳永垂不朽!


开朗大方,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见人不笑不说话,是学生时代李芳的标志。她的中师室友姜素梅说:“我常常想,为什么她总能笑得出来呢?她没有忧愁吗?后来相处久了我才明白,因为李芳心里一直充满阳光,心地特别善良。”


如果说善良是一种天性,李芳则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总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同学。班里的同学大多家庭比较贫困,有的男生饭量大饭票不够用,李芳常常把自己节省的饭票送给他们。其实,李芳姊妹九个,家里也很困难,但她总是尽自己的力量,无私地帮助别的同学。


如今,纯真善良的少女李芳走了,为人妻人母的中年李芳走了,阳光热情的平凡女子李芳走了,用生命诠释大爱的乡村教师李芳走了。6月16日,农历端午节,母校100多名师生代表一大早就赶到董家河镇参加李芳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我泪如泉涌,回来后发了朋友圈,并赋诗一首寄托哀思,表达崇敬。我写道:“凌晨悲起着肃装,母校师生赴河岗,泪飞顿作倾盆雨,端午艾粽祭英芳。”


李芳践行了扎根乡村教育的诺言,用生命定义了人民教师的道德高度,树立起了真善美的丰碑。我曾经是李芳的老师,如今,她就是我的榜样,让我永远敬仰,激励着我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立德树人,无私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报告人系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芳学生时期的老师。本文系报告摘编。)


有妈妈的地方处处是温暖

报告人:代雨辰

从小到大,对我来说,妈妈就像太阳,给我阳光和温暖,她这种阳光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妈妈爱花,今年母亲节,我送她一束美丽的鲜花、一个漂亮的太阳镜,并特意为妈妈制作了生日卡片,上面写着——“最美的妈妈”。没想到,这件小事,却成为了妈妈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分享——她亲昵的称这束花为“小棉袄的礼物”,并配了一张图片,写着:“有妈妈的地方处处是阳光,有妈妈的地方处处是温暖。”


如今,太阳镜在车祸现场被摩托三轮车碾得粉碎,鲜花被妈妈永远定格在了朋友圈里。我始终无法从这种锥心的伤痛中走出来,我始终不能接受妈妈已经离开的现实。


妈妈的微信昵称“繁星点点”,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机里,我常常看着她,我多么想妈妈能再给我发一次视频、和我絮絮叨叨地聊天……然而,永远不可能了!“最美的妈妈”走后,我在卡片的下面写道:“别孤单,别害怕,您在我的心里,我永远陪着您!” 


在我心里,妈妈从未离开,她就像太阳,今后仍会照耀我,指引我;她就像天使,今后仍会一直陪伴我,呵护我,我并不孤单。


这些天,我时常梦见妈妈,梦见妈妈来看我,带着无限的不舍与牵挂。太多太多的报答,我都没来得及做,她就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愿来生还能做妈妈的女儿,来好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把我今生没对她说完的话,在她面前尽情地说个够——不离不弃!


(报告人系李芳老师的女儿。本文系报告摘编。)


大别山上映山红

报告人:王淑君

在我的采访记录本上,有这样几个时间点:


事故发生前10分钟,她还在帮助年轻老师协调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误解,和家长电话沟通,可这却成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通电话;这个周末,她答应陪女儿代雨辰一起去参加公务员面试,可这一次,她食言了;6天前,她在同事们的祝福中度过了49岁生日,这竟成了她度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两周前,她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排练节目,题目是她亲自选的,名叫《六月的鲜花》,可她却再也回不到鲜花盛开的校园……


6月16日,我参加了李芳老师的追悼会,这是我参加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悼会,也是最让人动容的一场追悼会。4000多名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默默守候在道路两旁,眼含泪花,送李老师最后一程。一位大姐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车没停稳泪水就顺着脸颊淌下来。她说她与李芳素不相识,赶了几十里山路,就为了送送这位好老师。一位老人挤在送行的人群中,抹着泪水说:那天你救人我看到了,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一定是位好老师。一个母亲哭着向我们说,儿子是李芳老师的学生,他在外地没法回来,她是代替儿子来送老师的。


现场,我还看到李芳老师的几个学生跪在灵前不肯起来,一个孩子刚喊了一声:李老师,就泣不成声......可是,孩子们的呼喊再也唤不回他们心爱的李老师了。


是什么让一个乡村教师如此瞩目,我的心中有了答案。身为一名教师,爱生如子这种朴素的理念,早已化成李芳本能的职业素养。那一刻,没有犹豫和避让,没有值不值得、应不应当,只有最后关头那奋不顾身地一挡;那一刻,学生就是她羽翼下要呵护的幼雏,是平凡岗位上自我激励了无数次的那个“人民教师”的字眼,让李芳把死亡的车轮挡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报告人系信阳广播电视台记者。本文系报告摘编。)



原载:《教育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